对外开放40年,那些难忘的“第一次”
2018-12-11 19:04 来源:央视网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肯德基餐厅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受到民众围观的场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国外餐饮品牌迅速走进中国百姓的生活。
(肯德基提供)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为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三期配餐楼全景。成立之初,北京航食每天只生产配餐600多份,如今日均配餐量已突破10万份,日均服务航班500余架次,提供2500多种餐食。
(北京航食提供)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码头,一艘货船正准备装卸货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广西在海、陆、空立体式推进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成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一个生动案例。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为不久前,两位外国留学生正在展示自己烹制的中国家常菜。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在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同时,越来越多海外学子也积极来华深造。
石玉成摄(人民视觉)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为2018年12月6日,一些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内观看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质量变化的实物展。据了解,“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累计参观人数已突破百万。
新华社记者 潘 旭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年来,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外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机遇,更是深深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今天,本报推出特别报道,采访了5位不同职业、不同时段、不同视角的改革开放亲历者,分享对外开放中那些难忘的“第一次”。这些普通而又珍贵的故事,将为人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打开一扇别样的窗口。
——编者
签字的一刻,掌声经久不息
本报记者 邱海峰
回忆起17年前多哈那历史性的一幕,时至今日,当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如今的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仍很激动。他对本报记者说,“时任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签字,我还记得他用的是上海英雄牌钢笔。那天,我们中国代表团40多人享受了特殊待遇,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坐。很多人多次亲身参与了一轮轮的谈判,所以决定宣布的那一刹那,所有人都兴奋地站了起来,长时间地用力鼓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从复关谈判开始,霍建国亲历了整个入世谈判过程。霍建国说,入世谈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84年起,国内已经开始讨论要不要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问题;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再到后来进入接触和谈判,总过程历时15年之久。
作为入世谈判团队的成员,霍建国跑了十几趟日内瓦。加入WTO,中国全方位融入国际市场,霍建国本人也见证了这一历程。他给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在2000年,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一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到了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幅创6年新高,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468.8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63.2亿美元,年均增长6.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并让人们对开放的预期更加清晰。”
链接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举行正式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中国也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在为世界提供大量优质产品的同时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吃洋快餐是为了赶时髦
本报记者 李 婕
民以食为天。追溯关于改革开放的大众记忆,或许免不了第一次吃洋快餐的经历。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的外资餐饮。肯德基前门店,因此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那是1988年,河北保定的孙浩跟着父母第一次来到北京,看到肯德基前门店外面排了长长的队伍。早在新闻上听说北京开了一家“洋餐厅”,心里直痒痒的孙浩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跟父母撒娇请求尝尝鲜。“当时也不害怕人家笑话,在大街上就闻着香啊!”
拗不过小孙的父母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坐进了餐厅。“记得我们要了一份7.3元/份的套餐,有2块吮指原味鸡、土豆泥、沙拉之类的,为了省钱也没点可乐,就着爸妈带的水吃完了。”孙浩说,他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吃是什么味道了,但把放炸鸡的盒子带回了家,到学校还给同学们“吹嘘”了好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肯德基吃洋快餐成了时髦的事情。很多人来北京要去肯德基,和门口的山德士上校合影留恋。同样也闹过不少笑话:坐下左等右等没来服务员,才知是前台点餐;点了汉堡,还问要筷子;不知道炸鸡啥样,很多人拿锅来装……
如今,这些有趣的记忆永远成为历史。肯德基开到了中国1200多个城镇,再也不是稀罕的地方;更多洋快餐品牌,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赛百味、味千拉面等进入中国;独具特色的风味餐厅,日餐、韩餐、俄罗斯餐、法餐和西餐、东南亚餐等等应有尽有。
餐厅还只是饮食的一小部分。近些年,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地道食材远渡重洋抵达中国,点缀着中国家庭的餐桌。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是参与国家数量和企业数量最多的展区。新西兰的牛肉、阿根廷红虾、芬兰栗饲猪肉、珍藏版拉菲红酒、日本的寿司、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改革开放,丰富着中国人的舌尖体验。
链接
餐饮是外国商品服务最集中的体现。在外国餐饮企业进军中国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中国肯德基之父”的美籍华人王大东,就是其中一位。1987年冬天,在王大东等人的努力之下,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连锁快餐店在北京前门开张。如今,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星巴克、必胜客、COSTA等国外餐饮品牌在华都拥有数以千计的门店,中国的本土餐饮也快速发展,“食在中国”吸引着海内外的朋友。
出国访学,从惊奇到自信
本报记者 王俊岭
改革开放,不仅加速了中国与全球资金、商品、技术的交换,更打开了人文学术领域交流的大门。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就是改革开放后最先走出国门的人之一。1982年,沈骥如经单位推荐,获得了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留学访问的机会。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欧洲学院,沈骥如同来自美国、西班牙、泰国等国的青年学者一起就欧洲经济一体化学习了十个月。回想起第一次出国的往事,沈骥如至今感慨万千。
“1982年去荷兰,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到达北京机场准备出发时,感觉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那个时候中外人文交流刚起步,航空旅客并不多,机场候机大厅里基本都是外国人。”沈骥如对记者说。
给沈骥如带来更大冲击的,是出国后的所见所闻。“到了荷兰之后,我第一次看见了双向两车道的高速公路,各种类型的汽车以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速度行驶着。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的祖国能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呢?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很多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像每百人电话数、家庭汽车平均保有量、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等等。而当时,我发现按照这些指标衡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沈骥如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沈骥如往返全球各地的机会逐渐增多,中国各领域的飞速发展也让他从吃惊到平淡、再到自信。沈骥如说,今天,中国赶上来了。中国已经拥有了十几万公里的高速公路,2万多公里的高速铁路,水电、火电、光伏、风电、核电等发电量加速赶超,很多指标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或前列。这些都是开放这面镜子照得出来的变化。
链接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从那时起,中国乃至世界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主动向发达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随后,自费留学、考取奖学金留学也成为人员走出去的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积已达519.49万人,成为全球留学第一大国。
合资企业让自己开了眼界
本报记者 李 婕
看外资进入中国的历史,绕不开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80年5月1日,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伍沾德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合资企业啥样,这很难想象。但也有年轻人,甫一毕业,便迈进“001号”的大门,成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
那一年,付燕君19岁,从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毕业,“专业对口”来到了北京航食。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时耳目一新的感受。“真是开了眼界,特别震撼。”付燕君说。
上世纪80年代,厨房用火靠烧煤,平房里没有冷热水管,案板是木头的,更没有洗涤灵这样的清洁洗剂。但付燕君发现,在北京航食的工作间里,用的都是电煎锅、蒸汽汤锅这样的电器设备,冷热水管兼备,案台厨具都是不锈钢的。“连食材啥的包装都是进口的,以前哪有机会见呐!”他说。
决定到北京航食的时候,身边不是没有质疑。“进去了是不是就要剥削我们啊?”付燕君说,刚开始,自己心里也打鼓,但是到公司体验一圈,心放下了。“一水儿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员工都是要考勤的,还是很荣耀啊。”
怀着这样的心情,付燕君在北京航食一干就是38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学习,现在我们自己本事也长起来了。”他说。从普通员工开始,付燕君一路做到行政总厨,也感受到“国家强大了,企业发展了”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今天北京航食的厨师来自瑞士、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被称为厨师队伍的“联合国军”。从19岁到57岁,经历过配餐量从几百份到上十万份的增长,付燕君在一线见证改革开放,也不断确认自己最初的判断,“肯定有发展前途!”
链接
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通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此后,汽车、餐饮、电子等各领域都涌现出了大批合资企业的身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负面清单”管理经验的探索,中国对外资准入限制加速放宽,为外资来华投资兴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363亿美元,规模是1983年的60倍。
从两艘小渔船起步
本报记者 王俊岭
“上世纪90年代公司业务刚开展时,我们只是拥有两艘捕鱼船小船队,后来逐步发展壮大到十几艘远洋捕捞船,没想到现在能到海外投资建基地。”福建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杰回顾20多年的发展,感慨颇深。
陈忠杰介绍,随着客户对海产品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近海水域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公司开始琢磨有没有可能到海外拓展业务。“开放的一大好处就是让人员交流和信息沟通更加紧密,走出国门更加便利,宏东渔业就受益于此。”陈忠杰说。
随着宏东渔业食品加工出口业务的扩大,企业逐渐得知了全球渔业资源的更多情况。2009年前后,宏东渔业陆续派人专门去非洲、南美等地考察,最终选中了毛里塔尼亚作为企业第一次海外投资的目的地。
“毛里塔尼亚北边紧挨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虽然当地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毛里塔尼亚人对于捕捞并不在行,很多海产品白白地晾在海滩上。究其原因,就在于当地捕捞、加工、运输等方面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渔业资源的开发。”陈忠杰说。
下定投资决心后,宏东渔业先后投资数亿美元建起了现代化渔业基地,包括码头、冷库、加工厂、修船厂、制冰厂、海水淡化厂、员工培训中心、生活区等,不仅拓展了企业渔业资源,而且带动了当地上千民众的就业。在谈及未来的前景时,陈忠杰充满信心:“宏东渔业在毛里塔尼亚的互利共赢十分成功,当地也非常欢迎我们。我们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愿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来说是新的历史机遇。”
链接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各行业企业的不断壮大,中国在外贸投资领域从“招商引资”为主日益转向“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并进。商务部等机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累计对外投资达1.88万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逐渐从大型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项目拓展到旅游、电子商务、人文教育交流等领域。
![]() |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
![]() |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
![]() |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
![]() |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
![]() |
对外开放精彩瞬间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0年来,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外开放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机遇,更是深深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今天,本报推出特别报道,采访了5位不同职业、不同时段、不同视角的改革开放亲历者,分享对外开放中那些难忘的“第一次”。这些普通而又珍贵的故事,将为人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打开一扇别样的窗口。
——编者
签字的一刻,掌声经久不息
本报记者 邱海峰
回忆起17年前多哈那历史性的一幕,时至今日,当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如今的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仍很激动。他对本报记者说,“时任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代表中国政府签字,我还记得他用的是上海英雄牌钢笔。那天,我们中国代表团40多人享受了特殊待遇,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坐。很多人多次亲身参与了一轮轮的谈判,所以决定宣布的那一刹那,所有人都兴奋地站了起来,长时间地用力鼓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从复关谈判开始,霍建国亲历了整个入世谈判过程。霍建国说,入世谈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84年起,国内已经开始讨论要不要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问题;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再到后来进入接触和谈判,总过程历时15年之久。
作为入世谈判团队的成员,霍建国跑了十几趟日内瓦。加入WTO,中国全方位融入国际市场,霍建国本人也见证了这一历程。他给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在2000年,也就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一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到了201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幅创6年新高,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468.8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363.2亿美元,年均增长6.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并让人们对开放的预期更加清晰。”
链接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举行正式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中国也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在为世界提供大量优质产品的同时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吃洋快餐是为了赶时髦
本报记者 李 婕
民以食为天。追溯关于改革开放的大众记忆,或许免不了第一次吃洋快餐的经历。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的外资餐饮。肯德基前门店,因此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那是1988年,河北保定的孙浩跟着父母第一次来到北京,看到肯德基前门店外面排了长长的队伍。早在新闻上听说北京开了一家“洋餐厅”,心里直痒痒的孙浩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跟父母撒娇请求尝尝鲜。“当时也不害怕人家笑话,在大街上就闻着香啊!”
拗不过小孙的父母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坐进了餐厅。“记得我们要了一份7.3元/份的套餐,有2块吮指原味鸡、土豆泥、沙拉之类的,为了省钱也没点可乐,就着爸妈带的水吃完了。”孙浩说,他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吃是什么味道了,但把放炸鸡的盒子带回了家,到学校还给同学们“吹嘘”了好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肯德基吃洋快餐成了时髦的事情。很多人来北京要去肯德基,和门口的山德士上校合影留恋。同样也闹过不少笑话:坐下左等右等没来服务员,才知是前台点餐;点了汉堡,还问要筷子;不知道炸鸡啥样,很多人拿锅来装……
如今,这些有趣的记忆永远成为历史。肯德基开到了中国1200多个城镇,再也不是稀罕的地方;更多洋快餐品牌,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赛百味、味千拉面等进入中国;独具特色的风味餐厅,日餐、韩餐、俄罗斯餐、法餐和西餐、东南亚餐等等应有尽有。
餐厅还只是饮食的一小部分。近些年,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地道食材远渡重洋抵达中国,点缀着中国家庭的餐桌。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是参与国家数量和企业数量最多的展区。新西兰的牛肉、阿根廷红虾、芬兰栗饲猪肉、珍藏版拉菲红酒、日本的寿司、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改革开放,丰富着中国人的舌尖体验。
链接
餐饮是外国商品服务最集中的体现。在外国餐饮企业进军中国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中国肯德基之父”的美籍华人王大东,就是其中一位。1987年冬天,在王大东等人的努力之下,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连锁快餐店在北京前门开张。如今,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星巴克、必胜客、COSTA等国外餐饮品牌在华都拥有数以千计的门店,中国的本土餐饮也快速发展,“食在中国”吸引着海内外的朋友。
出国访学,从惊奇到自信
本报记者 王俊岭
改革开放,不仅加速了中国与全球资金、商品、技术的交换,更打开了人文学术领域交流的大门。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就是改革开放后最先走出国门的人之一。1982年,沈骥如经单位推荐,获得了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留学访问的机会。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欧洲学院,沈骥如同来自美国、西班牙、泰国等国的青年学者一起就欧洲经济一体化学习了十个月。回想起第一次出国的往事,沈骥如至今感慨万千。
“1982年去荷兰,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到达北京机场准备出发时,感觉到茫然不知所措。因为那个时候中外人文交流刚起步,航空旅客并不多,机场候机大厅里基本都是外国人。”沈骥如对记者说。
给沈骥如带来更大冲击的,是出国后的所见所闻。“到了荷兰之后,我第一次看见了双向两车道的高速公路,各种类型的汽车以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速度行驶着。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的祖国能有这么好的基础设施呢?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很多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像每百人电话数、家庭汽车平均保有量、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等等。而当时,我发现按照这些指标衡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沈骥如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沈骥如往返全球各地的机会逐渐增多,中国各领域的飞速发展也让他从吃惊到平淡、再到自信。沈骥如说,今天,中国赶上来了。中国已经拥有了十几万公里的高速公路,2万多公里的高速铁路,水电、火电、光伏、风电、核电等发电量加速赶超,很多指标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或前列。这些都是开放这面镜子照得出来的变化。
链接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从那时起,中国乃至世界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主动向发达国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随后,自费留学、考取奖学金留学也成为人员走出去的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积已达519.49万人,成为全球留学第一大国。
合资企业让自己开了眼界
本报记者 李 婕
看外资进入中国的历史,绕不开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1980年5月1日,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伍沾德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合资企业啥样,这很难想象。但也有年轻人,甫一毕业,便迈进“001号”的大门,成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
那一年,付燕君19岁,从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毕业,“专业对口”来到了北京航食。他仍然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时耳目一新的感受。“真是开了眼界,特别震撼。”付燕君说。
上世纪80年代,厨房用火靠烧煤,平房里没有冷热水管,案板是木头的,更没有洗涤灵这样的清洁洗剂。但付燕君发现,在北京航食的工作间里,用的都是电煎锅、蒸汽汤锅这样的电器设备,冷热水管兼备,案台厨具都是不锈钢的。“连食材啥的包装都是进口的,以前哪有机会见呐!”他说。
决定到北京航食的时候,身边不是没有质疑。“进去了是不是就要剥削我们啊?”付燕君说,刚开始,自己心里也打鼓,但是到公司体验一圈,心放下了。“一水儿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员工都是要考勤的,还是很荣耀啊。”
怀着这样的心情,付燕君在北京航食一干就是38年。“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学习,现在我们自己本事也长起来了。”他说。从普通员工开始,付燕君一路做到行政总厨,也感受到“国家强大了,企业发展了”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今天北京航食的厨师来自瑞士、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被称为厨师队伍的“联合国军”。从19岁到57岁,经历过配餐量从几百份到上十万份的增长,付燕君在一线见证改革开放,也不断确认自己最初的判断,“肯定有发展前途!”
链接
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通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此后,汽车、餐饮、电子等各领域都涌现出了大批合资企业的身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负面清单”管理经验的探索,中国对外资准入限制加速放宽,为外资来华投资兴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201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363亿美元,规模是1983年的60倍。
从两艘小渔船起步
本报记者 王俊岭
“上世纪90年代公司业务刚开展时,我们只是拥有两艘捕鱼船小船队,后来逐步发展壮大到十几艘远洋捕捞船,没想到现在能到海外投资建基地。”福建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杰回顾20多年的发展,感慨颇深。
陈忠杰介绍,随着客户对海产品需求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近海水域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公司开始琢磨有没有可能到海外拓展业务。“开放的一大好处就是让人员交流和信息沟通更加紧密,走出国门更加便利,宏东渔业就受益于此。”陈忠杰说。
随着宏东渔业食品加工出口业务的扩大,企业逐渐得知了全球渔业资源的更多情况。2009年前后,宏东渔业陆续派人专门去非洲、南美等地考察,最终选中了毛里塔尼亚作为企业第一次海外投资的目的地。
“毛里塔尼亚北边紧挨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虽然当地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毛里塔尼亚人对于捕捞并不在行,很多海产品白白地晾在海滩上。究其原因,就在于当地捕捞、加工、运输等方面基础设施的落后限制了渔业资源的开发。”陈忠杰说。
下定投资决心后,宏东渔业先后投资数亿美元建起了现代化渔业基地,包括码头、冷库、加工厂、修船厂、制冰厂、海水淡化厂、员工培训中心、生活区等,不仅拓展了企业渔业资源,而且带动了当地上千民众的就业。在谈及未来的前景时,陈忠杰充满信心:“宏东渔业在毛里塔尼亚的互利共赢十分成功,当地也非常欢迎我们。我们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愿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这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来说是新的历史机遇。”
链接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各行业企业的不断壮大,中国在外贸投资领域从“招商引资”为主日益转向“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并进。商务部等机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累计对外投资达1.88万亿美元。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逐渐从大型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项目拓展到旅游、电子商务、人文教育交流等领域。
- 华东网
- 华南网
- 华中网
- 华北网
- 华夏报道
- 华西网
- 华夏城市网
- 华夏招商网
- 华夏整合联盟
- 华夏之声
- 华夏博览
- 华夏故事
- 华夏时讯
- 华夏视窗
- 华夏县域经济网
- 经纬网
- 华夏民族网
- 华夏品牌网
- 华夏人物
- 华夏纪实网
- 大众信息网
- 中企网
- 求实网
- 清风之声
- 华夏发布网
- 华夏复兴网
- 中关村信息网
- 新联播网
- 华夏基层网
- 炎黄网
- 风物网
- 访谈网
- 社会观察网
- 老年网
- 百姓民生网
- 爱国网
- 华夏盛典
- 央讯网
- 我的祖国网
- 华夏儿女
- 为民服务网
- 实学网
- 丝路视窗
- 新华视窗
- 全民网
- 今日报道
- 中闻网
- 辉煌网
- 华夏商界
- 大国网
- 盛世网
- 社区网
- 发明家网
- 中和网
- 华夏青年网
- 华夏头条
- 今视点
- 奋斗网
- 华夏智慧联盟
- 新文在线
- 国文网
- 世界资讯网
- 世界贸易合作网
- 世界侨商联盟
- 世界华人网
- 现代消费网
- 华夏能源网
- 华夏诚信网
- 华夏园林网
- 工业机械网
- 华夏质量安全网
- 华夏安保网
- 华夏消防网
- 华夏食品安全网
- 国际沙棘网
- 交通运输网
- 华夏安全生产网
- 华夏应急救援网
- 车行网
- 生态环保网
- 自然资源网
- 华夏住建网
- 华夏产经网
- 科技创新网
- 华夏地标网
- 华夏地方志
- 华夏特产网
- 军旅网
- 华夏物流
- 老区建设网
- 公益慈善联盟
- 华夏乡土网
- 华夏城乡小康网
- 华夏书苑
- 大学生网
- 少年网
- 知青网
- 红传网
- 华夏国学网
- 华夏文产网
- 华夏文旅
- 文化传承
- 文化联盟
- 文创会
- 文博会
- 华夏文苑
- 华夏周易网
- 华夏佛教网
- 华夏道教网
- 华夏家风
- 华夏文史网
- 华夏收藏
- 华夏文物
- 华夏普法频道
- 法律服务网
- 中科法务网
- 正义法治网
- 华夏中医药网
- 国医网
- 华夏健康安全网
- 卫生网
- 国民健康网
- 华夏康养网
- 农业农村网
- 农村土地资源网
- 农商互联全产业网
- 农业社会服务网
- 乡村振兴网
- 农民丰收网
- 华夏教育培训网
- 教育学习网
- 华夏教育网
- 华夏艺术网
- 华夏书画网
- 翰墨春秋网
- 海外书画艺术网
- 书法家网
- 当代名家艺术网
- 环球书画艺术网
- 毛体书法研究网
- 海峡书画名家网
- 美术家网
- 海峡两岸交流网
- 海峡艺术交流网
- 华夏武术网
- 世界功夫网
- 华夏演艺网
- 华夏艺人网
- 华星网
- 星艺社
- 华星社
- 启星社
- 美博网
- 东方美妆网
- 国际时尚网
- 衣尚网
- 华夏非遗馆
- 华夏非遗网
- 华夏国粹网
- 非遗联盟
- 中餐网
- 新厨网